跨境电商业务转型,铺货还是精品呢?

在行业拐点时刻,铺货卖家纷纷被警醒,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疑问不断袭来–铺货转型精品是转还是不转?转型能不能成功,是亏损、团队裁员,还是成功后的持续增长?策略、团队、产品、流量在转型期应该如何配备?
当下,舆论一边倒向铺货转型精品运营,貌似铺货已经到了末日,而精品才是未来。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陷阱,铺货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依旧可赚几亿,而精品也有“失前蹄”,盲目跟风转型,或会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弱且分散。
1.认知陷阱:铺货末日,精品未来?
大约从五年前开始,行业内就开始了铺货转精品的思潮。在亚马逊“擂台冠军”的游戏规则下,人们发现销量的变好、评价的变好会让帖子收获额外的支持,倘若一旦成为了BestSeller,那么便可得到大量的免费流量以及更低广告费用的加持。毋庸置疑,头牌的位置给跨境人带来的快感是极其巨大的,大家渐渐地便开始使出各种招数争着成为头牌,无论手段是黑是白都无所谓,好像跨境电商唯一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资本唯有成为榜单的头牌。在争做头牌的过程中大家似乎可以忽略所有其他该有的问题和伤痛,认为那些都不是事儿。为了能够让人更加直观的理解这场“头牌之争”的游戏,行业赋予了其一个称谓,叫做“精品运营”。
与“精品运营”相对的,就是当年让所有人都认为“一根网线就能月入100万”的铺货模式。这种同样曾被推上神坛的低成本造富逻辑,在疯狂了几年后由于市场的日趋饱和竞争加剧开始被人诟病,当跨境电商逐步成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游戏时,思潮的分化便是必然。这种分化主要包括“将铺货进行到底”和“将业务精品化”两个方向,随着时间的推进,聪明的业界同仁还提出了“精铺模式”来代表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案。时至今日,当回顾这段行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其实无论是“精品模式”、“铺货模式”还是“精铺模式”都有存在的价值,他们彼此并不是迭代的关系,共存才是未来的常态。

“精”和“铺”的本质差异
虽然多种模式共存似乎成为了现实,但是若不理清其内在的本质差异,那人们依然会在模式的选择间迷失,从而造成业务的左右摇摆,增加组织的不确定性。从进化论的视角来做分析,当任何新的事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会根据外界的影响来调整自己的发展,发展方向往往有“多而弱”和“少而强”两种。倘若它选择了往“多而弱”的方向发展,那它就需要一个可以快速复制的生命体,而倘若它选择了“少而强”的路径,那便要拥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命体。
我们根据上述进化理论来理解跨境电商的“精”和“铺”,便会发现若要做好“精”,那么必须要着手打造一个相对复杂的业务体系,而要做好“铺”那么先要构建业务体系的快速复制和响应能力。
精品模式所需要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将加大对各要素组份的研究,从而务开展的过程中将加大对各要素组份的研究,从而着重提升五要素的绩效表现得分。比如:商品方面,需要将商品在开发环节向前延伸至“产品定义”甚至“用户洞察”环节,在销售环节则需要向后延展至“售后服务”和“用户聆听”环节;库存方面,仅仅根据全供应链周期来备货一定会出大问题的,而是需要将库存根据供应链环节中所处的位置采取“四段库存管理法”来做计划;供应商方面,我们必须要做出较大的的调整,除了彻底舍弃“甲乙方”的传统角色观之外,我们还需要试着站在供应商的角度来提升他们与我们的业务配合能力,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诸如上述种种仅是“精品模式”的冰山一角,其背后业务体系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同样在五要素运营管理的框架下,铺货模式则需要注意在快速复制的过程中各要素组份的发展均衡性问题,从而着重提升五要素的结构合理性得分。比如:在要素淘汰方面,需要制定包括“标准、流程、奖惩和监督”在内的要素淘汰机制来保证要素淘汰的客观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要素引入方面,需要定期总结要素淘汰的经验教训,持续加强要素引入的标准化和流程化,从而提升要素引入的质量;在要素运营方面,需要以追求总体最优作为目标,并防止个体最优的出现,因为个体最优会对要素的结构合理性造成极大的破坏。由此,我们便可以明白,要做到结构合理弱化差异性,下足功夫让每个要素因子尽可能地一致尤为重要。

文章内容来源进击跨境人